《蓝海中国》:面朝大海的城市,究竟有多幸福?
时间:2022-01-13 来源: 作者:  点击次数:
国际新闻:寻海尝城。
日复一日,潮起潮落,勾勒出中国1.8万公里长的大陆海岸线,精心雕琢出沿海城市不同的轮廓和个性。近日,中国首部以沿海城市为主题的纪录片《蓝海中国》播出,聚焦那些因海而生、因海而兴、以探海为荣的沿海城市。
图片由海报提供
《蓝海中国》以海为幕,以城为平台,以人为线索,记录下一代海洋人乘风破浪的“捕海故事”。福州、珠海、厦门、宁波、深圳、北海.这部电影向观众展示了海洋对于十城同城的强大塑造能力,让观众透过温柔的海浪和诱人的海鲜,领略到一个更深、更澎湃、更热闹的中国。
自古以来,海洋就是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总书记曾意味深长地说:“我对建设海上强国一直有这样的信念。”“信仰”这个词有多重!如今,在《蓝海中国》的每一张美图中,在繁忙的无人码头上,在飞越伶仃洋的巨龙脚下,在“海洋人”闪亮的眼睛里,信念在一步步引领航向,构筑现实,中国正在坚定不移地向海洋强国迈进。从这个意义上说,《蓝海中国》不仅是沿海城市发展的记录,也指向了中国未来广阔的“蓝海”。
依海而生,在科技迭代中拥抱海之馈赠
人与海的故事往往从海的馈赠开始,海就像母亲一样,延续了一座城市、一个族群几千年的味道基因。这些来自海洋的丰富礼物构成了延续至今的“蓝色记忆”。
继“海鲜”之后,《蓝海中国》将镜头牢牢扎根在平凡的生活中,无尽的希望和不变的爱与情从烟火中升起:在宁波,层层的牡蛎、蛏子和海螺再现了8000年前吃海鲜的远古先民的生活场景和家庭盛宴,为中华文明史的第一页留下了一抹蓝色。藏在厦门八老街深处的朋友沙爹面,宁波心中的红泥蟹,养活一家老小的北海虫,有着129年历史的青岛春和楼油煎海螺,美味Q弹的大连海参.市民对海鲜的“重度依赖”,充满了海洋无私馈赠的情怀。
久而久之,海鲜不再是沿海城市的专属,人们餐桌上的海鲜也越来越丰富。面对一望无际的“蓝色粮仓”,《蓝海中国》并没有简单聚焦“舌尖上的蓝色海洋”,而是记录了“海鲜自由”背后渔业和物流的跨越式发展,奏响了现代海洋之歌。
福州分会展示的新型智能水产养殖平台“振鱼1号”,突破了很多人对现代渔业的想象。——长60米,宽30米,养殖水体1.3万立方米。它在遭遇12号台风时仍能保持结构稳定,过去50天的清笼工作缩短到15分钟,向我们展示了科技对传统渔业的强大赋能。矗立在海面上的巨型风车和石油勘探平台,也在回报着依靠技术迭代不断学习探索、收获丰厚的“追海人”。
图片由海报提供
《蓝海中国》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海上生活画卷,在科技的加持下,我们可以看到“追海人”是如何依靠智慧,坚守对生活的深沉热爱。这种不断“向上”的火热奋斗,反映了今天沿海城市繁荣的精神内因。
向海图强,讲述新时代的中国海洋故事
一直以来,浩瀚无垠的海洋,蕴藏着我们祖先最浪漫的想象。它以其丰饶,为人们筑起了取之不尽的“蓝色粮仓”。但对于很多生活在内陆的人来说,对海洋的印象可能还停留在“阳光、沙滩、海浪、仙人掌,还有一个老船长……”的初始阶段。003010的播出,更像是一堂加深对海洋认识的科普课,让更多人意识到,即使生活在内陆,海洋依然在很多意想不到的领域,与我们每个人的幸福生活息息相关。
“你可以在月球上呆九天,你可以在五个海洋里捉乌龟。”——中国人从不放弃探索星空和大海。从世界上最大的两栖飞机昆龙AG600的成功,到载人潜水器Struggler的成功,从全深度高清摄像头“海通”揭开万米水下神秘面纱,到全球首次大规模水下无线通信组网测试成功,潜水深度已突破万米.新时代的海洋人正以前所未有的信心和勇气走在海洋的最前沿。
在浓郁的科普氛围中,《蓝海中国》以详实生动的故事展现了海洋认知的深化和海洋技术的发展如何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国家的未来。不仅给观众上了一堂催人奋进的“开放海洋课”,还记录了“海上力量”崛起时的生动“蓝色相册”。
人海和谐,以深刻情感守护蔚蓝家园
003010的价值不仅在于向观众传递最前沿、最硬核的海洋知识和海洋技术,更在于用细腻、温柔的镜头挖掘、讲述平实、动人的海洋故事,用“海洋特色”凝聚人物的个性和情感。
在宁波镇海区甬江口七里屿岛上,叶超群一家五代守护七里屿灯塔的故事令人动容。139
年来,叶家人独上高楼、夜枕波涛、守望灯塔,用闪烁的光照亮着无数启航与归航的旅程——这是海洋人的坚守。在“音乐之岛”鼓浪屿,雷永平夫妇和朋友们组建的雷厝乐队如约排练,这些年逾七旬的老人们用手中的吉他、尤克里里弹奏着具有海岛风情的轻快旋律。对鼓浪屿人来说,生活就是一场大海与音乐的和鸣——这是海洋人的浪漫。
30年守护“海上森林”红树林的莫叔、致力于种植修复珊瑚礁的潜爱团队、各尽所能留住白海豚的厦门人……随着环保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保护海洋资源、守护海洋生态已经越来越成为沿海城市的共识和行动。
勤劳、勇敢、开放、进取、坚韧……千百年来形成的海洋特色文化中,藏着沿海城市活力迸发、快速发展的精神密码。
“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郑和留下的这句古训,至今依然字字珠玑。600年前,郑和第六次下西洋,那一次他的任务是护送十六国使臣回国。带着‘宣德化而柔远人,共享太平之福’的和平愿景,中国从海洋走向世界。600年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贸易通道,中国正同所有蓝色伙伴一道,共同构建起互利共赢的“海洋命运共同体”。在“蓝色信念”的引航之下,这片见证了悲欢荣辱的“蓝色国土”,必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澎湃的“蓝色动能”。
乘风破浪潮头立,扬帆起航正当时。看,海南自贸港的货轮依然川流不息;听,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热潮正汹涌澎湃。曾经,沿海城市是古老中国“开眼看世界”的前哨之窗;如今,她们已然成为“世界看中国”的闪亮名片;未来,海洋仍为她们蕴藏着无尽的发展潜能。《蓝海中国》所开启的人与海、海与城的故事,未完待续;中国向着壮阔蓝海进军的步伐,不可阻挡。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 转载请注明